媒体报道
河南省职工医院张应福:身心同治 时刻为患者着想
时间:2018-05-15
【字体:
手机阅读
       医药卫生报讯(记者 索晓灿) 在河南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诊室外,提起张应福,候诊的患者纷纷竖起拇指,并给出“老病号的好朋友、注重宣教及沟通、对待患者如亲人”等关键词,为张应福点赞。
       张应福是河南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,也是第八届“河南优秀医师奖”获得者。这一旨在“表彰奖励在医疗、预防、保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师以及优秀协会工作人员”的奖项颁给张应福,并非偶然。
       关心患者贵在时时处处
       4月2日,在张应福的诊室里,坐着一位异常“着急”的患者:在上一位患者到诊室就诊时,她就已经坐到张应福身边;张应福为其他患者诊治时,她开始四顾张望,坐不安稳。她叫库晴(化名),今年51岁,是外地人。
        “当时看到库晴的行为,再加上她不断变化的表情和急躁的表现,我能感觉到她非常焦虑。”张应福诊治完上一位患者后,就开始询问库晴的情况。库晴以胸闷为主诉,做运动时心肺功能也不太好。张应福为其检查后,建议她做进一步的检查。
       综合考虑库晴的年龄和行为,张应福判断她有可能是更年期综合征,但同时要做一些检查,排除器质性病变,对心、肺等器官的功能进行鉴别诊断。张应福对库晴及其家人说:“你们家在外地,如果不方便在这里治疗,也可以回当地做检查。我建议库晴在得到治疗前,多增加室外活动,饮食尽量低盐低脂,还要注意控制好情绪,这对缓解现在的症状有一定的作用。”
       在这一段话里,张应福不仅结合库晴的具体情况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,还同时对库晴进行健康宣教,这让库晴感激不已。
       1989年7月从当时的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,张应福就来到河南省职工医院,29年来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,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。对他而言,时时处处关心患者并不是一句空话:碰到行动不便的患者来就诊,他亲迎患者入内;他用手帮助老年患者排出宿便,并与之建立了长期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;他多次为老年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……
       和老病号交朋友
       将近30年的从医经历,张应福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,也把不少老病号处成了朋友。这些朋友定期来找张应福开药,检查身体,也时不时找张应福聊聊新闻,话话家常。仅在4月2日上午的34位门诊患者中,就有27位患者是老病号。
       今年88岁的杜仲(化名)和妻子王如(化名),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来找张应福看病了。那时,张应福上班还没多久。“杜仲患有高血压病,后来发展为冠心病、房颤;而此前得了冠心病的王如,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后,恢复得很好。”说起这两位老朋友的病情,张应福很清楚,也和杜仲一家互留了联系方式,以备随时沟通病情。有时,他们也打电话聊聊家里的事情。时间的积累,让他们变成了朋友。
       通过这种方式慢慢“积攒”的朋友,张应福还有好多。这不仅得益于他的医生身份、热情待人,更离不开他对技术的不断钻研和提升。在2013年4月3日的日记中,张应福写下了这样一句话:“今天应该是有意义的日子,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,今天终于在科内部分实现了网络自动化。新入住的3位患者的信息已进入电子病历系统,我尽快熟悉和适应吧!”这是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、注重经济实效的最好体现。此外,他还高度重视查体在诊疗实践中的重要作用,坚持细致查体与辅助检查相结合;在制定治疗方案过程中,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,尽可能选用经济实惠的药物和诊疗方法,使患者以最小的支出换取最好的疗效。
       向榜样汲取前进的力量
       在得知自己获得第八届“河南优秀医师奖”的时候,张应福想起了河南省职工医院的第一位“河南优秀医师奖”获得者——屈国欣。张应福觉得,与屈国欣相比,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。
      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,是张应福心中的榜样。张应福说:“在跟患者进行沟通时,要更注重双心治疗,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,切实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,不仅要追求疗效,还要让患者感到舒心。”
       张应福也始终积极致力于此。张应福热心公益事业,经常参加河南“红会送医计划”,2018年3月被河南省红十字会评为2017年河南“红会送医计划”优秀红十字医疗专家志愿者。在1999年4月,张应福被河南省总工会评为河南省工会疗养事业先进工作者。此外,他还定期向基层医生传播适宜技术;对高年资医护人员充分尊重和肯定,对年轻和下级医护人员充分理解和支持,努力提高自身及科室的业务水平,提高对患者的服务水平和能力。张应福希望自己能够在健康宣教、医学科普等方面为更多群众服务。